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上汤头学校 > 两弹一星

两弹一星

2019年10月31日 18:12:01 访问量:247
钱学森:虚怀若谷的人民科学家

  1955年,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,他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、导弹研究所—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。随后,他主持完成了“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”规划,参与了近程导弹、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,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“两弹结合”试验,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。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,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、导弹和航天事业。他经常鼓励同事们说:“外国人能干的,中国人都能干。”

  曾经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“导弹之父”或“航天之父”,钱学森立即回信说,这么称呼他是不对的,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,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。一切成就归于党,归于集体。

  任新民:开创我国的液体导弹事业

  1958年,已经回国工作近十年的任新民,开始参与我国第一枚液体火箭的研制。由于条件艰苦又缺乏经验,中国人液体火箭只能从仿制苏联现成的型号开始。当时曾和任新民一起工作的王桁说,苏联专家给的资料很齐全,大家本觉得工作可以很顺利地开展下去,但任新民一下子发现了其中的问题。

 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火箭发动机专家 王桁:我们的发动机出来了以后要做试验,去试车,苏联恰恰没有给我们试车台的这些资料,他(任新民)一看这个他很着急,就问苏联专家,苏联专家说,这没关系,你们可以到我那去试啊。任老总说这不行,那就是我永远就受你管了。

  在苏联专家眼中有点执拗的任新民,铁了心要造中国人自己的发动机试车台,但国内却是一没技术二没经验。任新民想了很多办法,甚至去找来做过飞机发动机试车台的技术人员参加攻关。最终,这条路,走成了。

 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火箭发动机专家 王桁:最后我们这个试车台,按时设计完成,按时建设完成,他用这个已经有的发动机做了检验,全部完成。这件事情应该说是咱们中国人自力更生的一个体现吧。

  这座标志着中国火箭事业开端的试车台,如今依旧屹立在北京郊区的试验场里,包括我国第一枚远程战略导弹、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发动机,都是在这里经历测试走向发射场。在这里,任新民和那一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。从仿制液体火箭开始,中国人开始了迈向太空的征程。

  孙家栋:几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

 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,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,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《东方红》乐曲。这一幕,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。

  在新中国“两弹一星”的计划里,研制人造卫星是最后一个确定下来的。在物质特别贫乏的年代,新中国最早的航天人,开始投身到这个完全没有基础的高科技领域。

  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:那时候是相当相当困难,在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亲自直接管理下,推动了这个事情,动员了全国各个方面力量。

  从1958年开始,历经十几年的努力和反复验证,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惊天出世。

  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:那么证明我们能够把卫星送上去,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。

  而以此为基础,孙家栋带领的中国航天人凭着自力更生,甘于奉献的精神。向着一个个更高的目标迈进。精益求精,带来了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。今天,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。

  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:爱国,对我们航天人就表现在爱航天,爱航天就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,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,为国家增添力量,为国家作出贡献。

编辑:郭艳霞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定襄县受禄中心校 特此声明。